中国控制网 - 控制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新闻资讯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专家解读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有关辣条的那些事
V.biz | 商业搜索

专家解读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有关辣条的那些事

信息来源:kongzhi.biz   时间: 2020-03-10  浏览次数:3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黑作坊违法生产辣条食品,导致很多消费者纷纷表示再也不敢吃辣条了。而监管部门、生产企业和一些理性的消费者,都不约而同地呼吁辣条国家标准尽快出台。

事实上,对这次被曝光的问题,新闻界和食品业内都是有共识的: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辣条的问题,也不是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而是非法生产的问题。也就是说,有问题的不是辣条本身,而是违法生产辣条的人!其实不光是辣条,食品行业所有的非法违规生产,都应该被打击、被取缔。这次曝光的黑作坊,不能代表辣条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辣条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食品?为什么消费者众多,青少年、中年人都喜欢吃,甚至外国人也都喜欢吃。

辣条是以小麦粉和或其他谷物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豆粉、魔芋粉等辅料,经配料、挤压熟制、成型、拌料调味(辣或不辣)、包装等工艺加工而成具有一定韧性的即食食品。也就是说它的原料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说白了,就是用小麦粉、植物油、食用盐、香辛料、味精(谷氨酸钠)和食品添加剂生产出来的一种零食。也可以是平衡膳食的组成部分。

辣条的感官要求也应该符合下列要求:应该具有该产品应有的色泽,具有该产品应有的滋味、气味,无酸败、无异味,具有该产品应有的组织状态,无霉变、有韧性,无正常视力可见外来异物。脂肪的含量应该≤25.0 g/100g,食盐(以Cl-计)/(%)应该≤4.2 g/100g(大约含食盐7.0 g/100g)。

辣条的微生物含量应该限量不超标,包括菌落总数/(CFU/g)、大肠菌群/(CFU/g)和霉菌/(CFU/g)都不能超标。其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 2760中调味面制品的规定;产品标签应标示“不宜做主食食用”。

按照上述要求生产出来的辣条,才能算是合格的辣条。

辣条的历史其实并不久远,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湖南的平江县是个革命老区,具有十分悠久的酱干豆制品制作历史,是平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湖南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平江县酱干产业的主要原料大豆出现了大幅度的涨价,对酱干产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维持运转,平江县的生产厂家用相对廉价的面粉作为原料,结合酱干的调味配方而研发出了辣条这一新型休闲食品。而后来平江产能逐步饱和,就有平江乡友选择到面粉主产区河南投资兴业,同样又带动开设了一批辣条厂家,河南也就成为辣条主产区。也正因如此,辣条后续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主要集中在发源地湖南平江县周边;“北派”则主要集中在河南郑州、漯河等地。辣条的诸多问题(小作坊、黑心工厂、添加剂超标等)也逐渐集中爆发,并且一些问题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有部分不良厂商制作不符合标准的辣条并流向市场。

辣条行业主产区发源地一个是湖南平江,一个是河南。两地也一直在整治,在规范,也关停了很多小企业。然而,两地整治规范所依据的标准不一样:湖南叫湘式挤压糕点,河南叫调味面制食品。正因为归类不一样,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也不同。就导致湖南的产品到了河南就不合格,河南的产品到了湖南也不合格,进一步加深了消费者对辣条产品的误解,觉得这个行业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合格产品。如果有辣条的国家标准出台,既能充分保障食品安全,又能规范和促进行业的生产经营,也能满足消费者放心消费的需求。

其实,辣条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产品,也被称为是一种很神奇的食物。因为80后喜欢它,90后喜欢它,00后也喜欢它。虽然算不上是“大自然的馈赠”,但经受住了岁月的洗礼;甚至有冲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势头。

为了营养健康,辣条完全可以用大豆和其他一些杂粮作为新原料,也可以开发新的口味;同时,还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继续减盐、减油、减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也可以逐步用天然的物质来代替其中添加的香精香料;还可以不断推动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线来进行生产。

据业内介绍,关于辣条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实早在2016年底已立项,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数据,开展风险评估以及多方征求意见,最近已通过最终评审,即将由国家卫健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国标的出台将结束以往生产和监管中参照标准的混乱,杜绝了“同品不同标”的问题。同时,辣条国标中规定了降盐和减油的指标,有利于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辣条行业在持续地改进与提升,并在减油、降盐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了响应政府“三减、三健”的要求,希望辣条生产企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进一步减油、降盐,提升产品品质,以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一些辣条,为追求口感和色泽,可能会使用大量的食品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也许在国家规定的合格范围内,但是孩子会因为喜欢辣条的口味,可能一次吃上好几包,难免会有“叠加效应”,导致摄入过多的食品添加剂。一些辣条中的钠盐含量较高,辣条吃多了会造成钠盐摄入过量,使孩子容易患上高血压之类成年人才会得的疾病,还会对孩子的味蕾产生影响,导致孩子的口味偏重,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此外,辣条一般都含有大量的油,包装破损后,油脂容易见光氧化,导致脂质过氧化,通常会有哈喇味,如果孩子吃下去将会危害身体健康。

最近出版的《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指南2018》,有针对性地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了零食指导,使零食指南进一步科普化。6-12岁学龄儿童饮食模式逐渐从学龄前期的三顿正餐、两次加餐向相对固定的一日三餐过渡,正餐食物摄入量有所增加,但由于饮食间隔时间较长,容易产生饥饿感,容易产生零食消费需求。因此,针对6-12岁学龄儿童的零食核心推荐包括:正餐为主,早餐合理,零食少量;课间适量加餐,优选水果、奶类和坚果;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喝含酒精、含咖啡因饮料;零食新鲜、营养卫生;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13-17岁青少年正经历着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量大,对食物选择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更强,容易产生冲动性食物消费,甚至对某些零食产生依赖。因此,针对13-17岁青少年的核心推荐包括吃好三餐,避免零食替代;学习营养知识,合理选择零食,优选水果、奶类、水果和坚果;少吃高盐、高糖、高脂肪及烟熏油炸零食;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不饮酒;零食新鲜、营养卫生;保持口腔清洁,睡前不吃零食。

营养和健康是食品企业的生命线,根据新版《零食指南》的指导意见,希望辣条的生产厂家进一步调整产品研发结构,侧重于生产少盐、少糖、少油,低能量密度的适合儿童青少年食用的休闲食品。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控制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