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8日,腾讯通过其官方微博宣布微信表情“禁烟”,“悠闲叼烟”表情下线,引发了公众对控烟的讨论。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出台国家,实行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提案。
这份提案中介绍,2014年11月24日,国务院法制办曾公布《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该送审稿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相关规定、控烟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和我国城市控烟立法和执法经验教训等撰写完成,明确提出了“所有室内公共场所一律禁止吸烟”等规定。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之后因故搁置,至今未能出台。
烟草烟雾对健康危害巨大是科学界公认的学理,导致我国人群的23种主要致癌 风险中吸烟位居首位。为加大控烟力度,减少烟草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危害,我国政府签署了《公约》,但《公约》生效在我国已有15年,目前仍未有国家层面的控烟专门法律法规。吴凡认为,尽快重启《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制定工作,不仅是履约的需要,也是建设健康中国的迫切需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全面推进控烟履约,加大控烟力度,运用价格、税收、法律等手段提高控烟成效。推进公共场所禁烟工作,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积极推进无烟环境建设,强化公共场所控烟监督执法。强化戒烟服务。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
截止到2021年2月,全国已有北京、上海、深圳、青岛、兰州、长春、西安、武汉、秦皇岛、张家口等20多个城市成功立法,有许多创新做法和经验,部分已显现出良好的实施效果。例如《2020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烟“白皮书”》显示,上海持续加强常态化防疫下的控烟执法力度,进一步推进多部门合作强化控烟综合治理,公共场所的控烟状况进一步改善,场所内吸烟发生率为12.8%,比2019年下降1.5个百分点;拦截人员对《条例》的知晓率进一步提高,达89.9%。北京、深圳等一批城市也都取得显著成效。
吴凡认为,“当前,民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室内全面禁烟公众支持度高,立法时机成熟。”2017年2月,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发布《10城市公众对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态度调查报告》显示,91.9%的被调查者支持室内公共场所100%禁止吸烟(支持者涵盖了95.7%的非吸烟者、80.3%的吸烟者)。上海市在2016年修订公共场所控烟条例时,市疾控中心、市统计局、复旦大学三家调查数据显示,市民支持室内公共场所100%禁烟的比例在92-95%之间。立法的民意基础良好。
吴凡建议,国务院法制办应尽快重启《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制定工作,调研地方立法成功经验,用好专业机构的力量,开门立法凝聚共识,科学立法回应焦点,并严格按照《公约》要求,明确规定禁止在一切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吸烟,保护公众不受烟草烟雾危害,促进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