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发怒,会产生“心理怒火”,带来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很多人都想避免的,可为何“心理怒火”如此难熄灭呢?
个人特征是人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对应的是一系列相对固化的行为模式,有这几样“易燃易爆炸”的个人性格特质更容易引发“心理怒火”。冲动急躁型。这类人办事风风火火,凡事想尽快完成,超过一分一秒都不行。自我中心型。这类人往往更关注自己的利益得失,较少能体会到他人的感受,缺少同理心和包容性,因而也具有较高的攻击性。
环境特殊激发“情境性心理发怒”。一是生理环境的不适感。如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不能走动,容易发怒。二是现实的侵犯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领地,在某个活动空间,他不自觉地扩大了心理领地,当有人靠近,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三是人际的疏离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有各自的距离,在不碰面的情况下,心里对他人的指责、怨恨往往更厉害。
情绪低落诱发“迁徙性怒火”。情绪低落时,思维会迟缓、运动会抑制,总是忧愁伤感,甚至悲观绝望。不愿意与人多沟通,常独处,容易产生“迁徙性怒火”。
“心理怒火”就像埋在我们心里的情绪炸弹,我们该如何去拆除它呢?可以通过几个方面去调整。首先,掌握调节方法,放松一下心情。比如,和家人出门旅游,看看沿途美丽的风景,听舒缓的音乐,还有注意提醒自己游玩过程中不要带着工作中的负面情绪,要放下心头事。其次,强化自己的社会关系,想一想他人。学会与别人沟通,懂得融入社会,考虑他人,在别人冒犯了你的时候,多一些包容少点苛责。最后,出现“心理怒火”及时按下“刹车键”,思考一下再往下走,让“心理怒火”有个“缓冲带”,这样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观点、情感和言语的矛盾冲突而感到不安。
“心理怒火”行为是可以避免的,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控制敏感情绪。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系上一条情绪控制的“安全带”,学会聆听,做到耐心、尊重,让生活变得简单、快乐。(杨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