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棒熊专栏】
无能的父母,才想着控制孩子!
原创作者|粗心的小猫
懂事听话的孩子背后,大多站着一双自私无能的父母。——题记
近日,一则妈妈让孩子下跪的新闻,引发网友关注。
2022年1月12日早晨,北京地铁一号线内一位妈妈狠狠地捏着儿子的脸蛋。
在众目睽睽之下,她将儿子的书包重重地扔在地上,并呵斥儿子跪在地上。

有人看不过眼,纷纷劝说她,她直接回怼:“我自己的孩子,我想让他干嘛就干嘛”。
她将孩子的自尊心踩在脚底蹂躏,短暂地释放着她内心所有的愤怒与不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糟糕的人。
鲁迅在《随感录二十五》说道:“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父母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应该平等对待孩子,给予他自尊,还他健康的人格,让他最终长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01
掌控孩子隐私
从“丧偶式育儿”到“监控式育儿”,简直成了当下流行的教育方式。
南京一个14岁的男孩报警称:爸爸要装监控,控制他。
爸爸却反驳道:
“我监视你什么,你有什么隐私,我是你什么人,不可以监视你”。

因为孩子成绩下滑,整宿熬夜打游戏和朋友聊天,爸爸没时间管小孩,才出此下策。
没曾想,监控还没装上,儿子却直接用报警的方式进行了反抗。
爸爸的控制,不仅没能改善现状,反而使亲子关系出现裂痕,导致孩子与他的关系越演越劣。
其实很多事情只需要爸爸愿意花心思去了解孩子,可能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一位网友在网上分享的故事亦是如此。
女儿早上盯着镜子傻笑,妈妈怀疑女儿早恋,又不敢直接问女儿,便偷偷看了女儿的日记。
晚上妈妈质问女儿是不是早恋了,女儿反驳说没有。
妈妈把日记甩在地上,女儿见状很是诧异,自己的隐私就这样一览无遗地躺在地上。
为此母女两大吵了一架,妈妈说女儿早恋,女儿说妈妈触犯了底线。
隐私,是每个人藏在心底不愿意说出的秘密,父母却用最粗暴的方式监控孩子,偷看日记、查看短信甚至跟踪小孩。
杨澜在演讲中说:“伟大的爱从不以控制为名。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而不是被掌控在父母手中的温室之花”。
我们都应该学会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不以窥探式地爱去了解和控制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给予他自尊,孩子自然会主动跟你分享他的心事。
孩子如果在开心、烦恼、忧伤的时候,都愿意跟你分享他的内心世界,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亲子生活呀。
02
摧毁孩子自立
电视剧《小敏家》中刘小捷的第一任丈夫佟兵是一个典型的“妈宝男”。

他时刻将“我妈妈说的,我妈妈让我这么做”挂在嘴边。
离婚时,他打着游戏,还不忘了妈妈交代要拿回祖传戒指。
离婚后,妈妈带着他偷跑去前妻家搜刮各处私房钱。
他就像一个没有断奶的孩子,世界里只记得妈妈交代的话,以及妈妈说过的话。
妈妈是他的全部,他也不知道自己一个人该怎么去面对这个社会。
一个巨婴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一位事无巨细包办他生活的母亲。
天气凉了,帮他添衣;屋子乱了,为他收拾;肚子饿了,为他张罗一顿丰盛的饭菜。
妈妈用事无巨细的爱一步步摧毁小孩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就如同事的吐槽自家婆婆一样,婆婆每天操持着一家子大小的事情。
每天大早到儿子家,收拾房间、打扫卫生,甚至于还亲手给30岁出头的儿子洗内衣裤。
同事看在眼里,心里很是膈应,最后偷偷地换了房门锁,钥匙也没有给婆婆。
婆婆心生怨恨,背地里竟然还怂恿儿子跟媳妇离婚。
我们总以为自己给孩子永远都是最好的,其实有些时候孩子只是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而已。
北大才女赵婕曾说:“我钦佩一种父母,她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地退出,照顾和分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是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懂得在各个阶段学会放手,让他们学会独自长大成人。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无法代替他们走完这一生。
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
在他们失意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其实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欣慰和鼓舞。
毕竟那是他们追求的人生,而不是为我们而追求的人生。
03
控制孩子未来
高考是孩子好不容易熬出头,独自面对未来人生的开始。
网上有一位网友因为十年前妈妈篡改了她的高考志愿一直耿耿于怀。
她本身高考成绩不错,她倾向于选普通的211英语专业。
妈妈得知英语专业未来就业不好,就偷偷地把她的第一志愿改成了普通本科会计专业。
她知道后,不肯答应,妈妈为了逼她就范,一哭二闹三上吊,最终她选择了妥协。
没曾想,这个专业也没能如愿以偿,最终只能上一个普通二本专业。
这件事虽已过去十年,却成了藏在她心里永恒的痛,她告诫自己,未来自己的孩子,在面对人生的选择题时由孩子自己选择。
父母总用自己的经验之谈控制着孩子的未来,孩子想出来闯荡,父母觉得留在家考公务员是铁饭碗,一切关于自己的生活,父母总要参与其中。
读书的时候,父母告诫孩子不能早恋,不然会影响学习。
长大后,父母逼迫孩子相亲,不然误了终身大事。
小芳30岁有余,工作收入可佳,自己日子也安排地明明白白。
但是远在老家的父母却觉得一个女孩子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不结婚不生娃,未来日子怎么过。
于是逼迫小芳回家相亲。

什么时候结婚,结婚后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选择,作为父母的我们,无须太多操心。
心理学研究者武志红曾说:“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时,才是最有力量的”。
被父母控制的生活,只会让孩子压抑、焦虑,生活往往更加糟糕。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想逃离父母的掌控,逃到一个可以自己做主的地方。
我们都应该学会怎样与孩子相处,明白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们内心希望他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长大了,未来的生活就交给他们自己做主吧。

04
写在最后
心理学者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中说:
“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若父母把孩子的人生都活了,孩子活什么?少一分控制,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作为父母的我们,对孩子少一点控制欲吧。
当我们学着不再控制孩子,就会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亲子关系也会更和谐。
因此当你发现孩子有异常时,不要窥探他的隐私了解他,而是应该想方法走进他内心去了解他。
还孩子一个独立人格,学着更好地放开他们,帮助他们在自己的天地翱翔。
孩子的未来,请让孩子做主吧,工作、婚姻、伴侣都是他们未来真实的生活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