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符晓波
9月12日,厦门发现首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随后几日,与首例病例在同一工厂工作的密切接触者相继确诊,个别社区开始出现零星病例。
截至28日24时,本轮疫情厦门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35例,其中207例来自首例病例所在的厦门市同安区,全厦门共判定密切接触者9453人,次密接者16511人。在综合疫情防控措施下,21日起,厦门疫情发病曲线出现明显下降,25日新增确诊病例降至个位,个别管控小区实现了解封。
28日,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国家工作组专家代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轮厦门疫情基本在一个潜伏期内得到有效控制,与以往疫情相比,下降速度很快,已进入拖尾期,同时疫情也没有外溢到其他省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福建工作组流调组专家、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马会来认为,本轮厦门疫情具有明显的时空聚集性,给当地防控处置带来巨大挑战。“能够迅速将疫情控制住,阻断疫情传播,科学精准流调发挥了重要作用。”
流行病学调查是传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一环,是各项防控工作的起点。流调组专家、安徽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吴家兵介绍,流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溯源,查找感染原因和传播途径;二是确定密接者、次密接者,及时找到他们,进行隔离、转运、管控,这是压低发病高峰最重要的一步。
厦门疫情发生后,全市迅速启动全员高频次核酸检测,在全市范围内筛查潜在感染者。“90%的确诊病例都是通过前三轮核酸筛查和随即展开的流调找到的。”马会来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增派一批流调专家驰援,与省、市、区流调专业骨干协同作战,创新建立厦门快速流调机制。从全员核酸筛查到隔离管控、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一系列综合性措施非常有效。
“前有小分队,后有专家组,4小时内反馈核心信息,24小时内形成初步流调报告”吴家兵介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派出63名具有疫情处置经验的流调专家参与厦门流调工作。一旦筛查出阳性病例,前方小分队第一时间前往调查,要求在4小时内反馈核心信息,初步判定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24小时内由前方形成初步流调报告传到后方,由流调专家进行审核把关,并指导前方及时查缺补漏,补充调查。
“而在疫情发展中后期,阳性病例主要出现在隔离点内。病例感染原因是密接潜伏期到了还是因为隔离点管理出现漏洞?”吴家兵说,面对这样复杂的调查,流调专家都是直接到现场参与调查,进行评估。
此外,流调组专家、重庆市疾控中心主任医师龙江认为,在厦门疫情防控中,厦门公安、工信、公卫信息化融合办公,统一指挥体系,三条线同时推进,有效节约了流行病调查时间,同时提高了调查质量。“信息化对精准流行病学调查、提高流行病学报告质量,判定密接及污染范围等给予了全面有效技术支撑,使厦门在出现200多个病例情况下,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社区清零。”
“流调就像医学侦探,根据这些调查结果,精准施策,我们才能跑赢病毒传播的速度。”马会来说。
编辑:王宇
审核:王小龙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