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模风采】
吴寰宇,男,1971年11月出生,在职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急性传染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参加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2013年“H7N9禽流感”等防疫工作,是疾病监测的侦察员,疫情研判的参谋员,科普宣教的宣传员,抗疫一线的战斗员。曾获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0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心声:疫情就是命令,疾控人枕戈待旦初心如磐。

从8月2日到8月26日,25天,10例本地确诊病例,尽管与国内其他地方的病例并不关联,但同样是德尔塔变异株,同样大部分与机场有关……最近,上海发生的3波并不同源的本土疫情,牵动着大家的心。像以往一样,没有大面积封控,没有大范围核酸检测,上海再次迅速控制住了疫情。
“看似波澜不惊,其实背后默默做了大量工作,上海防疫靠的是高效的机制、精准的防控、民众的配合。”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吴寰宇说,发现确诊病例后,上海市区两级疾控中心连夜围绕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轨迹追踪以及相关接触人员排查,并对相关接触人员按照风险大小划定3个防控圈。“我们一直在和病毒赛跑,最大程度缩小疫情的影响范围,守护好这座城。”
又是一场有惊无险,从2020年1月20日确诊第一例新冠病例至今,上海已成功应对多起本土新冠疫情,魔都俨然成为全国人民眼里科学精准防疫的“模范生”。
“疫情随时随地,说来就来,目前虽然是常态化防控的三级响应,但我们始终处于‘一级战备’状态,这样才能换来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和安全感。”吴寰宇说。
26年,疾控“隐侠”走向前台
两年前第一次采访吴寰宇时,他还是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所长,办公室里的书柜塞满了书,桌上的文案码得整整齐齐,几乎没过了他伏案的身影。吴寰宇说话不紧不慢,优雅风趣,思维活跃。很难想象,这么温文尔雅的人,是拥有雷霆手段,抗击过非典、禽流感、埃博拉等传染病的“伏魔人”。他笑称,疾控人给自己的封号是“城市隐侠”,让老百姓没有觉得他们存在,就是他们最大的成就感。
没想到,一场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将他和同事们推向台前。两年后的今天,他以崭新的形象,频频出现在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逻辑缜密、从容不迫地剖析着每个病例的来龙去脉,让老百姓在透明公开的信息披露中真正放心。
这位年初才刚履新的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分管的依旧是26年来的传染病防控老本行——应急处(协查)、传防所(流调)和病原所(检测),每一样都是关键、紧急、责任大的活儿,经常需要“立刻、马上”研判处置。而疫情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会把他推向风口浪尖。
从去年初任市疾控中心新冠防控现场工作组组长开始,吴寰宇的神经就一直紧绷着,没有固定下班时间,没有周末双休,一有疫情,通宵作战便成了家常便饭。“身体始终处于应急状态,随时随地被激活!”他说,现在最大的奢侈就是睡个安稳觉,哪怕睡得晚点,睡得少点。
“境外输入防不胜防,上海真的安全吗?”“出现德尔塔变异株的防疫突破,该如何应对?”……面对外界的担心、疑问,吴寰宇淡定道,上海目前是安全的。这份底气和自信来自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
从流行病学调查、轨迹追踪到环境物品监测,从密切接触者排查到实验室病原检测,疾控中心是公共卫生领域传染病防控最核心的专业机构,这里不仅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试剂,还要有深厚的传染病专业知识、强大的技术团队和周密细致的防控策略。
“比如流调,它的调查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升级。”吴寰宇说,一旦发现确诊病例,病例的相关信息都会通过规定渠道第一时间推送过来,流调人员除了调查他们在什么时间经过哪些地方,排查所有可能的接触人员,甚至电梯的同乘者是否戴口罩,都会查得一清二楚。流调就像破案,抽丝剥茧,将调查中得到的一个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片段,串成一条条紧密相连的传染链条,找到防控盲点,并迅速采取果断措施,斩断病毒的传播路径。在吴寰宇带领下,去年初至今,上海累计完成9000余次的现场流调工作,排查追踪56000余名密切接触者,出动消毒2600余次。
“疫情防控是动态复杂的过程,也是发挥疾控人智慧的战场。”吴寰宇表示,“动态清零”是上海乃至全国新冠疫情的主要防控策略,病毒变异和免疫突破都是正常现象,疫情防控要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处变不惊。每一次战疫过后他们都会及时复盘,归纳总结,优化策略,对暴露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打好“补丁”。
比如去年11月浦东机场发生本土疫情后,吴寰宇团队就第一时间参加机场专班,与机场相关单位和海关、边防、公安等部门一起共同抗疫,协同作战,堵住漏洞。近期,浦东机场境外货机作业区发现报告7例确诊病例,机场专班第一时间再次从常态化状态转变成应急状态,尽力阻断病毒传播和扩散。“机场是我们外防输入的最大的正面战场,充满挑战,每个环节、每个人都不能掉链子,否则最后一公里防疫就会功亏一篑。这次浦东机场发生两波疫情后,我们马上开展风险评估,协助对风险人群重新梳理,并对他们进行集中闭环管理提供专业支撑和保障。”
身经百战,方能百炼成钢
学医是受家庭的影响,吴寰宇从小就把治病救人视为崇高的职业。1995年上海医科大学预防医院专业5年本科毕业后,他顺理成章进入上海市卫生防疫站。“当时是被分配到防疫科,谁能想到,现在一个传染病会席卷全球,闹出这么大动静。从专业角度看,传染病病种繁多,很有做头,特别是非典后,公共卫生安全逐步被提升到国家安全层面,越来越受重视,职业自豪感也越来越强。”
2003年全国“非典”、2006年H5N1人禽流感、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3年H7N9禽流感、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吴寰宇都是亲历者。“我是伴随上海传染病防控的历程同步成长的,每一次战疫都是一次经验积累,身经百战,方能百炼成钢。”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在沪首先发现确诊的H7N9禽流感,上海疾控中心仅用32天时间,就锁定了病原,并及时向市政府建言,果断关闭活禽市场。在上海暂停活禽交易仅一周后,就再也没发现新增病例。为此,世界卫生组织考察团给出“高效、及时、专业”的高度评价。让吴寰宇乐见的是,现在上海活禽市场每年都有季节性休市,活禽摊位也大幅缩减,最大程度降低人感染禽流感的风险。“这个变化让我有种强烈的成就感。”他说,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市民在卫生行为习惯、传染病自我防护意识的养成方面也要起到引领作用,疾控人是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守夜人,也是引路人。
不过,在上海疾控中心,传颂最广的还是去年2月新冠疫情刚爆发时,吴寰宇驰援伊朗的一次光辉逆行。2020年2月27日午夜,在审核当天流调报告的吴寰宇接到电话通知,国家需要派员紧急驰援伊朗。面对严峻的境外疫情和复杂的国际局势,他毅然请缨出征。28天的援外期间,吴寰宇将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对方,为饱受制裁创伤的伊朗带去了宝贵的防疫物资以及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传染病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开展国际合作,也是关口前移和保护自己。身处地球村,自扫门前雪的做法是完全行不通的。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力合作、守望相助,人类才能共同迎来祥和安康的明天。”吴寰宇说。


2020年吴寰宇驰援伊朗,为饱受制裁创伤的伊朗带去了宝贵的防疫物资以及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
伊朗之行也在疾控中心“后浪们”心里,再次留下这位疾控先锋的坚毅背影。在他们眼里,吴主任是个学者型管理者,拥有传染病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知识。他有双发现风险的眼睛,沉着冷静,擅于谋断,而所有的运筹帷幄都基于其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处置经验。
“思想前卫,头脑活络,富有创新精神!”传防所疫情科科主任陶芳芳对吴寰宇如此评价。2014年,他组织推进并完成“基于医院电子病历直推的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负责完成市科委“长三角区域重大突发性传染病跨境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技术的开发及示范应用”和市卫生计生委标准预研制项目“基于ICD-10编码的传染病报告标准”的研究。
应急处副处长黄晓燕说,在疫情分析研判方面,吴主任总有独到见解,只要他坐镇前线,就能稳定军心。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也不遗余力,他让新入职员工第一年要在同一个部门不同科室轮岗,快速进入角色。他平易近人,很有亲和力,经常跑到同事们的办公室聊家常,问疾苦,解压力。这次疫情的流调主力军中,80、90后占7成,他们冲到一线挑起大梁,就是在他手里培养锻炼出来的。
跨前一步,让监测更敏感
“上海有2400多万常住居民,是国内外交往非常频繁的超大城市。不少老百姓认为,上海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主要面临的是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问题,实际上,上海风平浪静的背后面临着新发和输入传染病的巨大风险和挑战。”吴寰宇说,他入职到现在一直在努力做一件事——建立一个顶层、统一的监测预警平台,及时把这种隐患和风险识别出来。
“有些病原体我们不认识,甚至不知道它躲在哪里,我们的职责就是尽早发现它们,和医疗机构紧密配合,开展症候群的监测。不能等一个疾病被医生诊断后才发现,一定要跨前一步,当这个病还在就诊患者的个体或群体里表现出具有特殊的、不同寻常的症状的时候,就能发出预警信号,有助于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而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另一个方向。预警不是靠眼睛发现、人工判断,而是有大数据支持,靠分析模型、人工智能来赋能加持,这样的预警才能更及时精准。一旦有灵敏的监测系统、早期预警机制,之后的应急响应能力自然会提高。捕获异常信息后,疾控中心就有能力发现可疑线索,开展后续的应急响应和调查处置。”
投身疾控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如今,即将知天命的吴寰宇,前进的脚步越发坚定。他梦想着,构建基于症候群的传染病综合监测系统,打造医防融合协同的疫情报告管理平台,未来,新发和输入性传染病在监测、预警、响应三个维度上,将更敏感、更迅速、更智能。
“岁岁都欢愉”,是吴寰宇微信图像上的寄语,也是一个疾控人最朴素的愿望——负重前行,只为上海百姓的每一天都过得欢乐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