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卫健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的通知》中,对51个单病种制定了质量监测信息项。其中,
ICU单病种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是社会与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起了解↓

定义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什么?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一种标准化的、以病种(或手术)为单位的全程医疗质量管理方法,通过对诊断、检查、治疗、治疗效果评价以及医疗费用核算等实施标准化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和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利用。
探索
适应新时期重症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正在对《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进行讨论与修订。
指南与质量控制标准涵盖了重症医学质量控制的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但质量控制管理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临床数据应用低效,规范化诊疗操作依从性低,缺少人工智能质量控制平台,缺乏具体特征性重症病种的过程化、路径化管理,不能体现重症医学的亚专科发展及质量控制管理等情况。
为精准探讨脓毒症单病种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向东团队采用
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系统
对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进行了研究。
摘要: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是重症患者常见的综合征,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治疗费用的特点。计划利用脓毒症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系统进行脓毒症单病种共25个数据进行监测,评估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结果:可疑项总数预测28d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可疑项总数〉6时,预测28d死亡风险的敏感度为68.0%,特异度为61.0%;可疑项总数预测90d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可疑项总数〉7时,预测90d死亡风险的敏感度为60.0%,特异度为74.0%。
结论:脓毒症单病种数据监测系统,可评估临床医生按照规定处理的达标情况,反映患者的死亡风险。
单病种智能监测架起了科研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如果不利用单病种监测系统,我们难以采集数据得出结论。
医学需要不断实践总结归纳,才能推动其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工人医院重症医学科通过三个阶段实施"心脏病术后监护治疗"的临床路径管理。
第一阶段:试点阶段,595例次出院患者中仅58例次试行进入临床路径,且无一例完成路径;
第二阶段:通过升级改造院内信息系统,共111例次"心脏病术后监护治疗"进入临床路径,路径完成率达82.38%;
第三阶段:实施术后监护阶段,综合ICU临床路径完成率达93.42%,外科ICU临床路径完成率达93.97%。
结果:ICU患者住院时间由6.66天缩短为2.96天,日均费用由6170元减少为3550元,外科ICU治愈率由1.16%显著提高至42.26%。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6级建设,临床路径与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共享融合,以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为推手,可提高指南规范情况,实施精细化诊疗方案,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从而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及运营管理。
存在的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重症医学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信息化建设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周翔等的调研中得出结论,被调查的医院中
59.4%的ICU内部硬件数据不能完成整合
40.6%的医院能完成初步整合,但ICU系统还需进一步与临床信息系统整合
医院信息系统对科研合作的开放程度更低,仅30.9%对专科科研开放
三甲医院与非三甲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差异无明显区别

关键
重症医学单病种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与实施的关键。1.遵循六大原则
关键点: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或国际临床医疗组织发布的质量标准关键指标;循证依据:具有循证医学证据I类A级或I类B级的指标;关联性:医护过程中实施得当与否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转归及安全的指标;精准度:精确评估医护诊疗过程是否有效执行,是否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结果;低不良反应率;有对照的信息:应尽可能选择国际常用指标以便于数据对比。
2.与临床路径相结合
临床路径建设:应根据国家要求的质量控制过程设计临床路径的管理节点,每个病种或每项医疗技术均有一些关键环节和关键点,这些关键环节和关键点决定了疾病治疗的核心质量,对其进行监测、分析和改进,实现PDCA循环改进,才能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提升单病种治疗过程的规范性,进而实现国家卫健委提出的"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要求。
数据化:要求列入的监测点可数据化,可以进行纵向、横向比较。
闭环管理:监测点应尽可能来源于住院病历,可以追踪与溯源。
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单病种质量控制包括数据采集、上报、分析、质量控制、管理、反馈等多个环节。我国单病种质量管理平台目前采取自动采集、自动采集+手工补充上报、手工上报3种方式进行信息收集。但ICU信息量巨大且复杂,传统的纸质数据或者人工数据上报不仅效率低下,每例上报需要30-50分钟,而且上报的数据误差与偏倚较大,难以对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信息监测和分析,不利于今后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为重症医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ICU中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迅速,时常出现脏器功能衰竭,持续的生命体征监护、脏器功能监测、器官功能支持与评估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数据。
而目前ICU充斥着大量医院层面、科室层面的孤立的信息系统,如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系统、检验信息化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移动护理系统、随访系统等。如何有效地集成数据,建设标准化的数据库,挖掘有价值的数据,建立满足临床、科研、质量管理需求的临床信息系统,是重症医学信息化的基础和方向。
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建立院内物联网,通过信息交互平台高度互联各类设备,形成数据驱动的硬件资源基础,通过与院内信息系统接口对接,数据表字段整理,筛选出重症医学质量控制数据库所需要的字段。
整合各个专业架构,构架医院良好的信息系统。
构建单病种信息化数据库,采用ETL将不同标准的数据转化为标准数据集,并进行清理结构化处理,以便后期数据挖掘、提取、分析工作。同时根据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临床业务的需求,提取相应字段,设计临床重症医疗质量控制数据库业务数据表。
建立质量控制主题数据自动抓取引擎,从医院各个信息系统中自动获取患者数据,并设计数据更新模式。
成立单病种质量控制专家委员会,制定单病种质量控制相关指标、临床路径,细化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的三级质量控制关键数据,构建"事前提醒、事中反馈、事后评价"三阶段质量控制机制,使临床质量控制管理与信息化建设融为一体。
构建重症医学单病种质量控制机制及流程:从危重患者入院时,质量控制系统即开始形成评估、预警、干预、评价的全流程监控机制,形成科室维度、医疗组维度、医生个人维度、时间维度的实时监控、评价及提醒。事后质量控制可自定义形成质量控制报表,分析单病种临床路径执行情况、集束化治疗执行率,分析医护人员规范化治疗的依从率,分析某种或某个因素对单病种流程化质量控制管理的影响,使质量控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精准管理及持续质量改进。
结论
目前通过信息化、大数据系统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单病种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尚存在困难。因此,制定单病种监测指标,各医院利用单病种智能质控系统,进行单病种智能化的数据采集与上报,过程化管理以及精细化的分析与反馈,是现阶段区域内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的可行方法。
那么,如何选择单病种质控系统?


